這里我" />
這里我們僅僅嘗試性地探究了新教的禁欲主義對其他因素產生過影響這一事實和方向;盡管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但我們也應當而且有必要去探究新教的禁欲主義在其發(fā)展中及其特征上又怎樣反過來受到整個社會條件,特別是經(jīng)濟條件的影響。一般而言,現(xiàn)代人,即使是帶著最好的愿望,也不能切實看到宗教思想所具有的文化意義及其對于民族特征形成的重要性。但是,以對文化和歷史所作的片面的唯靈論因果解釋來替代同樣片面的唯物論解釋,當然也不是我的宗旨。每一種解釋都有著同等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不是做做準備而已,而是作為一次調查探討所得出的結論,那么,每一種解釋都不會揭示歷史的真理。
選自[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于曉、陳維綱等譯。
[1] 原文中的注釋部分全部刪略——編者注。
[2] 斯彭內爾(1635—1705),德國基督教新教神學家,虔信派倡導人之一。
[3] 親岑道夫(1700—1760),基督教胡斯派后繼者組織摩拉維亞弟兄會的重整者。
[4] 胡斯派,15世紀捷克宗教改革家胡斯的追隨者的統(tǒng)稱,后形成波希米亞弟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