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見了侯孝賢,心里的敬仰之情噴薄而出,回來悶頭又刷了一遍這部. 畫風散淡、清麗,背后卻透著一股對逝去時光與錯過機會的耿耿于懷,以及對政治與歷史的梳理,分辨.
看似是講“我”,其實還是講“國”.
室內戲的機位并不是臺灣新電影典型的橫平豎直,但其內斂的神韻和透出來的正派、堅韌精神,卻是那階段華語電影里最出色的.
每場戲都不是為了串聯(lián)拼組核心情節(jié),而是提供給觀眾“角色們在過著怎樣一種生活”,可以稱為狀態(tài)寫真.
現在再看,八幾年這幾部侯孝賢電影,確實被是枝裕和學去不少,比如片中停電了-趕緊找蠟燭-蠟燭剛點上就來電了-回頭一看老爸死了,道理和《云邊有個小賣部》老太太的死一樣,再加上屋外的雨,片尾畫面外的死者等等.
中段奶奶把芭樂拋來拋去那段一下子就看哭了.
音樂搓揉心靈,尤其結尾那段.
關于視覺敘事,李屏賓+廖慶松無人能敵.
不良少年們惡作劇害死同伴引發(fā)的一系列失控事件,這是很好的社會題材,而且導演顯然不是簡單的新聞般重復事件過程,而是通過其中一個參與事件的男孩事后的心路歷程的單一視角來闡述,雖然從前面的上帝視角轉換成單一視角比較突兀,但從后期描繪的細膩可以看出,導演的努力還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