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德里科·費里尼1920年1月2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方里米尼海港的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小時候的費里尼就對馬戲團及小丑情有獨衷,還因為此在7歲到12歲之間偷偷溜出去流浪了幾天。這個小時候的向往最終貫穿了費里尼一生的電影,無論是他早期的揚名立萬之作《大路》,還是他大眾普及率最高的《八部半》,馬戲團那丁丁當當?shù)囊魳房偸腔驈娀蛉酢?
費里尼于1939年成了一名廣播劇和電影編劇。1945年費里尼輔助羅西里尼導演了《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它一面世就成了新現(xiàn)實主義的扛鼎之作,被羅西里尼信任和器重的費里尼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新現(xiàn)實主義的得力干將。在1950年之前,費里尼基本上是以編劇和副導的身份出現(xiàn)。這段生涯為費里尼涉足導演提供了充分的練手機會,同時他獨有的創(chuàng)作理念也正在逐漸形成。1950年費里尼與別人合作導演了《賣藝春秋》,他的妻子瑪茜娜主演。這部處女作奠定了費里尼電影的幾個基本特征,一是馬戲團情結(jié),本片講的就是在意大利城鄉(xiāng)流浪的命運凄慘的雜耍藝人,二是片場的馬戲團化。第二年,《白酋長》問世,1953年的《浪蕩兒》是費里尼第一部引起國際矚目的電影,它最終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jié)銀獅獎。
1954年,《大路》公映,這是費里尼早期最重要的一部電影。流浪藝人藏巴諾買下了弱智姑娘杰爾索米娜,杰爾索米娜又遇到了一個走鋼絲綽號“瘋子”的藝人,然后三人的命運改變了,最后藏巴諾殺了“瘋子”,杰爾索米娜常唱的歌倒是馬戲團唱著,可是她本人卻列死了,孑然一身的藏巴諾在黑夜的指引下來到海邊,對著大海莫名地哭泣。這部電影成了費里尼電影生涯中最賺人眼淚的一部作品?!洞舐贰肥官M里尼名聲大噪,也是他自立門戶的起點。1955年的《騙子》,費里尼繼續(xù)描摹著頹靡,一個平庸的騙子奧古斯都在費里尼的鏡頭下充滿著悲涼。1957年的《卡比利亞之夜》是費里尼的第二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部電影或者可以說是費里尼與新現(xiàn)實主義完全分道揚鑣的作品,電影大理論家巴贊曾有這樣一篇文章《卡比利亞之夜——新現(xiàn)實主義歷程的終結(jié)》,專門對此論述。
在1960年的《甜蜜的生活》中,費里尼與“真實”的告別更是斬釘截鐵,記者馬塞每天鉆在羅馬上流社會找新聞,歷盡了其中的驕奢淫逸的生活。宗教極熱分子,肉欲蓬勃的明星,無所不用其極的狗仔隊……電影在現(xiàn)這產(chǎn)眼亂繚亂的幻想中輕快游走,肆無忌憚地畫出一個世界整體隨落的全景。這部光怪陸離的電影一公映,就引起了陣軒然大波,教皇氣得拍了桌子,梵蒂岡教廷專門發(fā)起一場運動來抵制這部“圖謀不軌”的電影,而意大利的上流社會因片子對他們剝皮剔骨地揭露而怒火中燒,左派也因費里尼遠離社會底層而頗有微辭。
兩年后,費里尼和德·西卡、維斯康蒂聯(lián)合執(zhí)導了《三艷嬉春》,三個導演分別執(zhí)導了一個短片,關于女人的一次生動的比喻。
1963年的《八部半》以一個靈感枯竭的導演基多為主人公,他在籌拍他的第九部電影時的經(jīng)歷,回憶、幻想、夢臆以及現(xiàn)實穿插。在這部電影中,費里尼對夢的表現(xiàn)可以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媲美,片中共有的11個夢成了電影學院研究的范本。開頭從緊閉的車中爬出,飛向天空,后來又有根繩子把他扯了下來,以及他被一大群女人圍著給洗澡的鏡頭,都可以稱為神來之筆。《八部半》為其后的心理片確立了一個經(jīng)典范式。而該片在攝影及剪接上的創(chuàng)機關報也不可忽視,費里尼對于運動鏡頭的把握爐火純青,在療養(yǎng)院段落開場的那個鏡頭中,攝影機如行云流水般地穿行搖移于空間之中,將療養(yǎng)院復雜的人物交待得有條不紊?;嘣诜张_和羅馬的妻子通完電話后的鏡頭處理方式,20年代好萊塢才學會。而本片的如同時空穿梭的剪接也被命名為“意識流”風格。
費里尼在《八部半》之后,顯然覺得剖析自己還不夠,于是另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電影出現(xiàn)了,《朱麗葉與魔鬼》是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仍由費里尼的妻子瑪茜娜主演,一個闊太太對她的富翁丈夫疑神疑鬼,為了達到目地她向私家偵探求助,最終陷入精神崩潰。這部電影被稱作女性版的《八部半》,荒誕的幻境比起《八部半》有過之而不及,為了表現(xiàn)這種氣氛,費里尼經(jīng)常去造訪靈媒和所謂通靈人士。費里尼在片中繼續(xù)了他對女性肆無忌憚的幻想,片中對外遇的解釋更是讓人瞠目結(jié)舌,所謂偷情只是把自己的性器官借給別人用一下而。在此片之后,他和妻子多年沒有合作,直到1986年的《舞國》。
相對于《八部半》和《朱麗葉與魔鬼》的成功,1968年的《死亡精靈》和《愛情神話》就顯得失敗了。1970年代初,費里尼先后推出了《小丑》、《羅馬》、《阿瑪珂德》等幾部作品。費里尼天才般的想像力在《愛情神話》、《卡薩諾瓦》、《女人城》中表現(xiàn)得最為夸張,不動聲色地諷喻現(xiàn)實的沉淪。八十年代后,費里尼無論如何努力,他的才華已不在巔峰狀態(tài),而他似乎也開始對那種極盡絢爛的敘述方式減淡了興趣,1983年的《揚帆》就是費里尼這種狀態(tài)的準確產(chǎn)物。在費里尼1990年落幕之作《月吟》之前,費里尼還拍了兩部長片《舞國》及《訪談錄》。
1993年10月30日,費里尼病逝,意大利為其舉行國葬,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鑄造了費里尼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