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寧的父母都來自臺灣,母親黃金穎表示,王思寧的兩個姐姐都追隨父親的腳步學醫(yī),王思寧亦曾被醫(yī)學院錄取,不過最后決定選擇追尋自己的夢想。
王思寧在西北大學取得經濟和歷史雙學位,畢業(yè)后進入紐約有線電視網(CNN)工作,婚后跟著法裔的先生到歐洲工作了幾年,期間未曾忘情電影,不停地撰寫劇本,后來回到紐約,繼續(xù)她熱愛的影像工作。
王思寧在接受公共電視臺采訪時指出,1999年,她在大學畢業(yè)搬往紐約不久即萌生了拍攝《我愛你,媽咪!》的靈感。當時,她的一個朋友正在教一群被美國家庭領養(yǎng)的中國女孩學中文,她因而有機會和其中幾個女孩認識,進而對她們有較深入的了解。
王思寧說,大家視這些被領養(yǎng)的女孩為中國人,但她們卻和出生地的文化沒有太大的聯(lián)結,這和她本身是ABC(在美國出生的華裔)的個人經驗,應有很大的不同。
2006 年,剛完成一部紀錄短片的王思寧,和法籍攝影師Maryse Alberti談及她想拍一部有關中國領養(yǎng)孩子的紀錄片,在Alberti的大力鼓勵下,她開始閱讀有關領養(yǎng)的書籍,并加入紐約的領養(yǎng)中國華童組織 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開始和領養(yǎng)家庭會面,陸續(xù)訪談了紐約和加州兩地約100個領養(yǎng)家庭。
但是由于當時訪談的孩童年紀多在15歲以下,未曾深思過被領養(yǎng)的議題,王思寧不想在她們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拍攝紀錄片,對她們造成壓力,于是決定繼續(xù)另尋對象。
后來她碰到薩都斯基(Sadowskys)家庭,當時他們正想領養(yǎng)一個年齡較大的中國女孩,經過五個月的考察,他們同意她的紀錄片拍攝。2008年,她跟著薩都斯基一家飛往廣州,和已被取好英文名為“Faith”的八歲女童芳穗永會面,開始了“我愛你,媽咪”的拍攝,記錄芳穗永如何在被領養(yǎng)后,從一個中國女孩轉變?yōu)槿徊煌拿绹ⅰ?
王思寧從小就上中文學校,并曾在臺北的師大語言中心學中文,因此中文流利。在不會說中文的薩都斯基一家和當時只會說中文的芳穗永之間,王思寧很自然地成為溝通的橋梁,因此,她的聲音也成為“我愛你,媽咪”紀錄片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