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wèi)·里恩,英國著名的電影導演、制片人和剪輯師,在BFI于2002年評選的“世界頂級導演”中位列第九位。少年時期學習困難,未能通過普通學校的入學考試,只好憑借父親的關(guān)系進入一所教會學校。這期間,Lean對自然和攝影的興趣日漸濃厚。阿姨鼓勵其投身電影業(yè)。1930和1931年他先后成為Gaumont Sound News和British Movietone News的新聞片剪輯師,同時還嘗試著成為一名電影演員。最初,David Lean剪輯了不少低預算的長片,包括Bernard Vorhaus在30年代拍攝的兩部電影,之后他開始剪輯高成本的大片:比如Paul Czinner的《As You Like It》和安東尼·阿斯奎斯的《Pygmalion》。40年代初,跨過而立之年的Lean已在電影剪輯上享有了較高的聲譽。
1942年,David Lean獲得和Noel Coward合作的機會,他們共同執(zhí)導了戰(zhàn)爭題材的影片《In which we serve》,電影大獲成功,促成了Lean電影生涯中最 大衛(wèi)·里恩為重要的飛躍——成為一名導演。在Noel Coward的鼓勵和幫助下,Lean與制片人Anthony Havelock-Allan,攝影師Ronald Neame共同組建了電影制作公司——Cineguild。公司制作的前三部電影的劇本均是由Noel Coward創(chuàng)作:《天倫之樂》(Happy Breed,1944)、《快樂的精靈》(Blithe Spirit,1945)和《相見恨晚》(1946)。其中,《相見恨晚》獲得了第一屆戛納電影節(jié)的國際電影大獎。接下來的兩部電影《Great Expectations|孤星血淚》(1946) 和《Oliver Twist|霧都孤兒》(1948),均改編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Lean也由此開始和英國具有傳奇色彩的演員亞歷克·吉尼斯長期合作。
David Lean于1952年獨立拍攝了在英國大獲成功的《一飛沖天》(The Sound Barrier),之后又接連拍攝了改編自劇場喜劇的《霍布森的選擇》(Hobson\'s choice,1954)和與英 大衛(wèi)·里恩裔美國人Katharine Hepburn合作的《艷陽天》(Summer Madness,1955),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霍布森的選擇》更是獲得了1954年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
1956年Lean開始與美國制片人山姆·斯皮格爾討論和籌備電影《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電影由上了好萊塢黑名單的劇作家米歇爾·威爾森(Michael Wilson)和卡爾·福曼(Carl Foreman)改編自法國小說家皮埃爾·鮑利(Pierre Boulle)的同名小說,并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拍攝完成。1957年上映后轟動了國際電影界,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nèi)的七項奧斯卡大獎,也拉開了“里恩式”史詩片的序幕。
Lean與斯皮伯格開始構(gòu)思一部雄心勃勃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這部電影是Lean與劇作家Robert Bolt、攝影師Freddie Young和作曲家Maurice Jarre的第一次合作,在約旦沙漠、西班牙和摩洛哥三處選景,歷時20個月拍攝完成。《阿拉伯的勞倫斯》不僅成為了Lean最杰出的代表作,還開創(chuàng)了史詩片的新風格,緊接《桂河大橋》之后再一次囊括了七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接著,他與意大利制片人Carlo Ponti合作了下一部電影《日瓦格醫(yī)生》(1965),電影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里斯·帕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的同名小說,由Robert Bolt完成劇本,票房收入頗豐,并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Lean與Robert Bolt再次合作,完成了電影《瑞安的女兒》(1970),拍攝在愛爾蘭持續(xù)了一年。雖然影片獲得了兩項奧斯卡大獎,卻在評論界反響平平。73歲時,Lean與英國制片人John Brabourne和Richard Goodwin合作改編了福斯特(E. M. Forster)的小說《印度之行》,大獲成功。
1990年,美國電影學院為垂暮之年的David Lean頒發(fā)了終生成就獎。1991年溫暖的春天剛降臨英國,癌癥的長期折磨卻令這位老人奄奄一息,就在《Nostromo》開機之前,Lean長辭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