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導演。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早亡,靠母親典當度日。曾肄業(yè)于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預科。先后做過銀行練習生、鐵路局職員,并在北京真光電影院任兼職編譯。
1923年加入羅明佑主持的華北影業(yè)公司任編譯部主任。27歲,因病致腿殘,他以堅強的意志,在臥床三年的時間里,寫成了《自殺合同》、《故都春夢》、《戀愛與義務》等電影劇本。并對電影導演藝術進行了研究。1932年到上海加入羅明佑主持的聯(lián)華影業(yè)公司,任編譯部主任兼代經(jīng)理。1934年正式任導演。作品有無聲片《歸來》、《青春》,有聲片《聯(lián)華交響曲》(片斷《鬼》)、《藝海風光》(片斷《電影城》)。
1937年,導演家庭倫理片《慈母曲》,手法細膩生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之后,導演了《香妃》、《賽金花》、《孟麗君》、《肉》、《洞房花燭夜》、《人約黃昏后》等影片。同時還為周信芳編寫了《徽欽二帝》、《文素臣》、《文天祥》等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京劇劇本。1946年,應邵邨人邀請到香港任大中華影業(yè)公司導演,拍攝了《同病不相憐》、《各有千秋》、《春之夢》、 《玉人何處》、 《第三代》等片。
1947年,應李祖永之邀,入永華影業(yè)公司,導演歷史故事影片《清宮秘史》,成為永華公司創(chuàng)業(yè)之作,也是朱石麟傾注全部心力的代表作。影片以戊戌政變?yōu)楸尘?,反映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和以光緒為首的維新派之間的斗爭,同時穿插了光緒與珍妃的凄婉愛情故事。
1950年,加入費穆主持的龍馬影業(yè)公司,先后導演了《花姑娘》、《江湖兒女》、《一板之隔》、《水火之間》、《誤佳期》等片,這些影片都有較強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也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受到觀眾好評。1954年底,加入鳳凰影業(yè)公司,并主持藝術委員會的工作,在以后的10年中,他導演了《閣第光臨》、 《一年之計》、 《新婚第一夜》、《新寡》、 《搶新郎》、 《雷雨》、《三鳳求凰》、《故園春夢》、《碧血丹心》等20多部影片。《一年之計》和《新寡》獲1955年文化部頒發(fā)的優(yōu)秀影片特別獎。
朱石麟善于用細膩、流暢、含蓄的表現(xiàn)手法,揭示出父母子女、親朋好友之間真摯的感情,發(fā)掘出人性的美與善。他尤其擅長家庭倫理片的拍攝。一生從影40多年,編、導了150多部影片。